自1993年開始實施至今,共有25批2275名優秀青年科技人才獲得資助。
入選計劃10年以上的人員中,獲得正高級職稱的比例超過88%,博士生導師比例接近60%。
在培養期內,入選人員共發表論文3.5萬篇,先后獲得4400余項專利。
……
這樣一份數據表單,還可以拉得更長。
為深入實施人才優先發展戰略,著力培育首都青年科技人才隊伍,由北京市財政經費支持,北京市科委組織實施了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二十多年來,入選科技新星計劃的2000多名科技人才,正成為首都各行各業的骨干。
“全過程”管理“科技新星”
“科技新星計劃旨在選拔一批優秀的青年科技骨干,以項目為依托開展科研工作,不斷提高科技水平和管理能力,培養造就一批思想政治素質高、具有創新精神的青年科技帶頭人和科技管理專家。”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
據了解,“新星計劃”遵循科技創新和人才發展規律,把握“程序嚴格”與“形式寬松”的尺度,形成選拔、培養、服務和使用的“全過程”管理。
人才選拔方面,“新星計劃”明確規定了申報人的年齡限制和資格條件,將支持重點放在科研一線崗位、開始嶄露頭角、35歲以下的學術新人。該計劃也明確要求申報單位根據自身發展規劃和人才布局限額推薦,強化其人才培養意識和主體地位。在專家評審環節,側重選題價值和人才潛力,不過多干涉具體的技術路徑、技術方案。
人才培養方面,“新星計劃”把握青年科技人才成長規律,注重搭建科技創新、能力提升和交流合作平臺。“一是依托課題開展培養,提升其科研‘硬實力’。二是按照合同進行管理,培養其項目管理‘軟實力’。三是搭建交流合作平臺,塑造其統籌資源‘巧實力’。”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表示。
服務使用方面,科技新星計劃注重對入選人員的追蹤和服務,對已完成計劃的“老星”給予持續關注和支持,努力做到培養有期限、服務不間斷。例如,各類活動對“老星”開放,還定期安排優秀“老星”作報告,充分發揮“老星”在新星培養中的引領示范作用。北京市科委也加強信息跟蹤交流,統籌資源支持發展。
“這個計劃大的優勢在于對人才的持續跟蹤培養,我后續的許多研究都是在這個計劃的支持下啟動的。”中國礦業大學資源與安全工程學院教授聶百勝如是說。
2006~2009年,聶百勝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并獲得資金資助,啟動以新方法研究煤礦瓦斯治理的工作,產出的多項成果已在生產實踐中獲得應用。
與時俱進創新服務
近年來,針對首都科技發展的新形勢,“新星計劃”開展了一系列探索和創新。
據介紹,為適應發展需求,北京市科委加大了對企業科技人才的支持力度;調整科技新星計劃人才評價指標,突出對企業技術創新貢獻和科技成果轉化能力。企業新星入選比例從2009年的8%增長到2014年的30%左右,并保持至今。
“入選科技新星,讓我的回國創業夢有了一個美妙的開始,也將激勵我一路奮斗,成為首都生物醫藥界未來的明星。”北京賽林泰醫藥技術有限公司的王歡說。
多年來,賽林泰公司已有6位科技人才入選科技新星計劃。這一成就,被該公司董事長寫入了公司官網的宣傳致辭中。
2011年入選科技新星計劃的樂普(北京)醫療器械公司的崔凱表示,“‘新星計劃’是一個很好的平臺,加強科研工作者的自我肯定,并且幫助科研工作者更努力地去發揮自己的特長,作出更大的貢獻”。
自2010年開始,加強社會資源統籌力度,創新實施科技新星聯合培養模式,先后與301醫院、總后勤部衛生局、北京工業大學開展了科技新星聯合培養工作,旨在充分發揮人才單位的積極性,統籌社會資源共同推動科技新星選拔、支持和培養。截止到目前,共同遴選出8批160人的科技新星,帶動社會出資3700萬元,其中包括總后勤部衛生局(含301醫院)140人,北京工業大學20人。
此外,啟動交叉學科合作研究項目。從2012年開始,科技新星計劃每年從總盤子里撥出100萬元(從2016年起,增加到500萬元)左右的經費,對不同領域或學科合作、具有明顯創新性和應用前景、符合首都重點發展方向的項目進行資助。六年來,共有80項交叉學科項目獲得支持。
今年3月,新修訂的《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管理辦法》實施,瞄準《北京加強全國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總體方案》和《關于深化首都人才發展體制機制改革的實施意見》,標志著科技新星計劃進入全新的發展階段。
出人才出成果
科技新星計劃根據國家創新戰略和首都經濟社會發展需求,在相對完善的管理機制下,培養了一大批青年科技人才,取得了一系列重大創新成果。
據統計,在入選科技新星計劃10年以上的人員中,獲得正高級職稱的比例超過88%,博士生導師比例接近60%。入選科技新星計劃的人員中,獲得正高級、副高級職稱的平均年齡比北京市科研人員平均水平早3~4年。
許多科技新星成為了科技創新領軍人才。歷年入選人員中,懷進鵬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徐惠彬、王辰等4人當選中國工程院院士;90多人獲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超70人次分別成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計劃;140余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
科技新星計劃取得了一批科技創新成果。在培養期內,入選人員共發表論文3.5萬篇,其中SCI 1.4萬篇、EI 4800余篇;出版專著1638部。先后獲得4400余項專利,其中發明專利超過3000項。入選人員優秀成果及其后續研究獲獎,共有超過246個項目獲得國家級科技獎勵,超304項獲得過省部級獎勵。
2006年入選北京市科技新星計劃的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主任彭宇新,在北京市科委支持下,獲12項發明專利授權,主持研發的“基于內容的多媒體檢索與監管系統”,已應用于中國教育電視臺等單位。
北京市科委相關負責人介紹,新星計劃歷年遵循科技北京建設發展導向,人才選拔涵蓋了生物醫藥、新能源、新材料、電子信息技術、先進制造、公共交通、公共安全、清潔能源、現代農業、醫療衛生等全部重點領域。
如今,相關領域的成果許多已經轉化應用。歷年新星計劃入選人員中,逾三成直接立項資助的項目在生產中得到了應用或轉化,其中四成實現了商業性轉化,商業性轉化的協議或合同交易額平均達351.5萬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