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牽手高校企業建眾創空間不光喊情懷
導語:10月25日,一座建筑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科技大樓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正式啟用,這棟大樓被命名為“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它的出現,見證了未來上海南部地區創新創業的一種新興模式——首次由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合作共建的新業態眾創空間。
10月25日,一座建筑面積近4萬平方米的科技大樓在上海交通大學閔行校區正式啟用,這棟大樓被命名為“零號灣全球創新創業集聚區”,它的出現,見證了未來上海南部地區創新創業的一種新興模式——首次由政府、高校、企業三方合作共建的新業態眾創空間。眾多資源的整合,使之成為各種創客空間里的一艘“航母”。
開啟伊始,上海創業接力集團、晨暉創投等多家創投服務機構就先期入駐,他們關注智慧醫療、智能硬件、智慧城市、互聯網金融等領域的創業培育,為創業者提供兼具專業性和綜合性的孵化服務,實現從單一孵化平臺向多元化創業生態體系的升級,打造多樣性創業孵化器生態鏈。
中國青年報記者了解到,作為眾創空間,“零號灣”本身就是一個“有故事”的平臺,它由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閔行區人民政府和上海地產集團三方合作共建,秉持“大園區+專業孵化器”的運作模式,充分挖掘高校、社會、資本等資源,積極引進多種形式的創新創業運營管理主體,打造多元化、開放性創新創業培育平臺。
三方合作、各施所長的運作機制在具體實踐中起到了極為關鍵的作用。上海交大和上海地產在前臺充分整合各類科技服務要素和資源,閔行區政府在后臺為“零號灣”打造更好的行政服務和生態環境配套體系。
晨暉創投創始合伙人肖文彬表示,“零號灣”周邊的校園資源是吸引其入駐的首要原因。晨暉創投是一家有著多年專業孵化經驗,專注于新一代信息技術領域的天使和A輪投資,其孵化的創業項目中,有一大批來自上海交大的校友企業,在他們的創業過程中,高校實驗室等校園資源為創業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閔行區政府和上海地產集團對于“零號灣”的布局具有更高的戰略眼光,在政策和物理空間上都給予了很大支持。肖文彬認為,在交大周邊做專業創業孵化器是一件“既有價值、又有前景”的事。
“共同的事業能凝聚人,共同的愿景能打動人。”上海交通大學黨委副書記朱健有著一股“零號灣情懷”,他介紹,“零號灣”從今年4月11日啟動籌建至今,進展和成效喜人,“參與‘零號灣’共建的三方并沒有行政隸屬和管理權,相互之間也沒有體制上的約束,但三方的相關部門、負責人能鉚足勁,全情投入,全身心投入到‘零號灣’的籌建、運營和發展中 ”。
朱健說,這是一個獨特的三方會商機制。每一次建設,三方都會在一起開碰頭會,另外兩方都會對第三方下階段的工作提出建議和要求,隨后大家共同商定下一個工作節點,但“往往到了下一個節點時,都會發現另外兩方的進展超出預期”,“大家都有主動加壓、主動擔當的自覺。這對于一個科技園區來說,尤為難能可貴”。
在閔行區方面,一次北京中關村之行,讓閔行區江川路街道黨工委書記劉瓊堅定了推動建設創業園的決心,“這次訪問給我帶來了特別大的沖擊,讓我感到政府必須把搭建高校與企業的合作平臺這件事給做好”。
劉瓊說,江川路街道在建設創新創業集聚區上有著天然的行業基礎與人才優勢,閔行區政府有責任“牽起企業和高校的手”。“零號灣”可以說拓展了高校、企業、政府合作的載體和形式。未來,閔行區政府也將從行政服務、工商稅務、人才公寓、人才政策等方面加強配套服務,為“零號灣”提供堅實的公共服務后盾。
上海地產閔虹集團總經理馮曉明喜歡這樣的合作模式,他認為,對比其他創客空間一家牽頭的情況,“零號灣”獨特和成功之處就在于三方合作機制以及高度一致的價值觀。
在合作內容方面,上海交大分享智力、人力、學科專業的資源,提供運營管理人才和創業導師,集聚優秀校友,引進優秀創業團隊;上海地產集團負責物理空間開發,充分發揮滄源科技園的區位優勢;閔行區政府提供一系列的政策、服務和資源支持,整治打造出良好的綜合創業環境。
據悉,“零號灣”下階段還將和國內著名的創投機構36氪、天使灣、IC咖啡等開展更為深入地合作。不僅如此,“零號灣”還聯合了四川成都電子科技大學“一校一帶”園區、遼寧大學生創業教育實訓基地等簽訂戰略合作備忘錄,三方將共享創業導師、創投導師資源,相互為所在地的園區推薦年輕校友入駐園區創業。